今天是
期刊信息

刊名: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管: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ISSN:1674-9316
CN:11-5908/R
语言:中文
周期:半月刊
影响因子:0
被引频次:61154
期刊分类:公共卫生
期刊热词:
护理,疗效,临床疗效,护理干预,疗效观察,并发症,优质护理,满意度,护理效果,腹腔镜,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正式印发!成都将这样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3)

来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07-26 16:3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二)聚焦四大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水平 1.着眼协同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1)实现快速响应。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制度,构建以指标体系

(二)聚焦四大能力,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响应水平

1.着眼协同化,提升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

(1)实现快速响应。健全重大疫情监测预警制度,构建以指标体系为基础,监测体系为保障,预警模型为核心,专家团队为支撑,现代信息技术和大数据为依托的监测预警体系。建立早期预警的部门联动响应处置机制,强化第一时间调查核实和先期控制措施同步启动,完善应急处置、信息报告发布、应急科研项目启动、应急试剂药物审批等重点环节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应急培训、应急演练、应急征用机制,完善应急状态下动员响应、区域联动和人员调集机制。配置移动实验室、移动影像检测车、移动生命监护病房、基于5G的远程诊疗平台等装备,增强快速处置能力。

(2)完善联防联控。建立健全全市重大疫情防控和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工作会商研判制度,加强与海关、机场、边检等协同联动,健全口岸输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规上企业、大中型餐饮企业、大型商场和办公楼宇、大中小学校、特殊场所等设立卫生员岗位,推进"学校健康副校长"工作。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同城化协作机遇,建立区域联席会议制度,逐步实现疫情联防联控、120紧急医学调度、应急物资调配、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3)加强社区防控。坚持党对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领导,形成党建引领、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居民参与的防控格局,把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融入社区空间管理、运行管理、要素配置。各村(居)委会依法成立公共卫生委员会,负责村(社区)疫情防控的组织动员、网格化管理、健康教育以及爱国卫生运动等工作。培育公共卫生领域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志愿者队伍,提升社会力量参与效能。

(4)强化宣传引导。健全突发卫生事件新闻发布和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加强网络媒体信息监测,利用天府蓉易办、天府市民云、天府健康通等平台,及时发现舆情信息。加强部门联动,精准开展舆情研判和宣传引导,加快虚假信息甄别,及时消除影响,传播正能量。健全社会心理支持机制,充分借助专家和媒体力量主动回应社会关切,提升群众应对能力。建立健全健康科普体系,推动全民科普活动,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素养。

2.着眼现代化,提升重大疫情预防控制能力

(1)加快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能力提升工程。着眼现场调查、信息挖掘、检验检测、科学研究等关键核心能力,建设专业化、现代化疾病预防控制网络。高标准建设市疾控中心,与中国医学科学院共建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工作站,建强全市公共卫生应急培训基地,加快实施重大疾病及健康危害因素检测能力提升项目,全面提升"一锤定音"能力。加快实施成都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疾控中心建设项目,规划建设成都东部新区疾控机构。推进区(市)县级疾控机构能力提升工程,满足现场检验检测、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置等需要,力争全面达到三级乙等疾控机构标准。

(2)加快推进医防融合。鼓励探索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公共健康需求和服务供给为导向的新型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加快构建医防融合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信息共享联动、人员交叉轮训。建立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清单制度,推动二级以上医疗机构设置公共卫生科室,增加人员配置比例。将医疗机构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纳入医院等级评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范畴。以县域医共体建设为抓手,加强基层医防融合,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双提升。推动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与技术方法在疾病防控中的作用。

(3)加快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建设。支持在蓉建设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四级实验室,加快推进医疗机构生物安全防护二级实验室建设,构建疾控机构、医疗机构、第三方检测机构联动协同的检测网络,提升重大传染病病原检测能力。加大精神卫生、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采供血等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力度,构建公共卫生协作支撑网络,全方位提升公共卫生应急服务保障能力。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发热哨点诊室,构建覆盖全市的基层预警网络。

3.着眼系统化,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

(1)实施紧急医学救援能力提升工程。健全"指挥调度、日常救援、灾难救援、应急医疗保障、院前急救培训、社会公共急救"六位一体的紧急医学救援体系。加快建设规模适宜、功能完备的市紧急医学救援中心,建设现代化院前急救培训基地。建成全市智慧急救信息网络平台,更新升级急救车辆装备。加强急诊科室能力建设,组建多支专业化、多学科的紧急医学应急救援队伍。完善院前急救、紧急救援集结、应急物资储备等功能。

文章来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网址: http://www.zgwsbzglzz.cn/zonghexinwen/2020/0726/427.html

上一篇:陕西省发布《食品小作坊卫生规范》地方标准
下一篇:让“两不愁”真不愁 “三保障”有真保障——武